中国再保“豪赌”全球前五:谁在裸泳?
中国再保的“亚洲第一,全球前五”梦:一场风险与野心交织的豪赌?
中国再保总裁庄乾志在业绩发布会上豪言壮语,要在2035年挤进全球再保险集团前五。这话听着振奋人心,但我总觉得背后藏着一股子“人有多大胆,地有多大产”的味道。亚洲第一?全球第八?这些头衔听起来光鲜,但细究下来,水分有多少?在全球再保险市场,欧美巨头才是真正的玩家,中国再保想要虎口夺食,恐怕没那么容易。
目标当然要有,但定目标也要讲究实际。盲目追求规模,很可能变成一场豪赌,赌赢了固然风光无限,赌输了呢?谁来承担这个风险?再保险这行,玩的就是风险管理,如果自己都控制不好风险,又拿什么去为别人分担风险?
光鲜业绩背后的隐忧:真的是“承保、投资”双轮驱动?
中国再保的年报,字里行间都透着“形势一片大好”的乐观。合并总保费收入增长,归母净利润暴涨,净资产收益率也大幅提升。官方解释是“承保、投资两端均衡发力”。但仔细看看,这“均衡发力”的背后,恐怕没那么简单。
看似亮眼的财报:粉饰的太平?
承保端,各保险业务板块都实现了盈利,这当然是好事。但细看数据,财产再保险境内业务综合成本率高达99.86%,几乎是盈亏平衡点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,中国再保为了抢占市场份额,不得不压低价格,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。这种靠规模取胜的策略,真的可持续吗?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,或者竞争对手发起价格战,中国再保还能保持盈利吗?
再看看投资端,总投资收益大幅增长。这固然值得肯定,但也要看到,2024年资本市场整体表现不错,很多保险机构都从中受益。这种收益,有多少是靠运气,有多少是靠实力?如果未来几年市场行情不好,中国再保还能保持这样的投资收益吗?
低利率下的资产配置:是“稳健”,还是“无奈”?
面对低利率环境,中再资产总经理翟庆丰表示要通过“配置+交易”双轮驱动策略,寻找结构性机会。听起来很专业,但说白了,就是在低利率的泥潭里挣扎,想方设法提高收益率。
他提出的三个重点方向:跨周期、跨市场配置,大类资产深度研究,适应市场变化。这些策略,其他保险机构难道没在用吗?所谓的“寻找确定性”,听起来更像是一种美好的愿望。在低利率时代,想要获得高收益,必然要承担更高的风险。中国再保在追求收益的同时,真的能守住风险的底线吗?
国际化:是“必经之路”,还是“孤注一掷”?
庄乾志把国际化视为中国再保成为世界一流的“必然选择”,还说这是再保险行业发展的“必经之路”。这话没错,但问题在于,这条路好走吗?中国再保的国际化战略,真的找准了方向吗?
外资涌入的再保险市场:中国再保的护城河有多深?
中国的再保险市场,自从加入WTO后就对外开放,现在已经有瑞再、慕再这些国际巨头在岸经营,还有几百家境外机构通过离岸方式参与竞争。外资机构的市场份额超过40%,这说明什么?说明中国再保险市场,早就不是中国再保一家独大,而是群狼环伺的局面。
中国再保能保持境内市场40%以上的份额,确实不容易。但这更多是靠政策的保护,还是靠真正的实力?一旦政策红利消失,中国再保还能抵挡住外资巨头的冲击吗?要知道,这些外资机构,不仅资金雄厚,经验丰富,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也占据优势。中国再保想要在国际舞台上与他们竞争,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海外扩张:稳健布局,还是步子太大?
中国再保已经成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资保险机构,在11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境外机构,业务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这看起来很厉害,但机构数量多,业务范围广,就代表国际化成功了吗?我看未必。
国际业务占比近20%,海外资产占比近25%,这些数据背后,有多少是盈利的?有多少是亏损的?中国再保收购英国桥社保险集团,这的确是国际化进程的标志性事件。但收购之后呢?真的能“接住、管好”吗?还是只是为了撑门面,花大价钱买了个空壳子?
庄乾志说,未来要“稳慎推进全球机构布局和业务发展”,要“不求快、不求多”。这话听起来很理性,但问题在于,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,慢就意味着落后。中国再保的海外扩张,是稳健布局,还是步子太大?时间会给出答案。
结语:梦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?
中国再保的“亚洲第一,全球前五”梦,听起来很美好。但就像所有宏伟的蓝图一样,实现起来必然充满挑战。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,中国再保能否真正发挥再保险的功能作用?能否在承保和投资之间找到平衡?能否在国际化的道路上稳扎稳打?这些问题,都需要时间来检验。
我个人对中国再保的未来,既有期待,也有担忧。期待的是,中国再保能够抓住机遇,不断提升自身实力,真正成为一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再保险集团。担忧的是,在追求规模和速度的同时,中国再保能否守住风险的底线,避免重蹈覆辙。
毕竟,梦想很丰满,现实往往很骨感。在通往“世界一流”的道路上,中国再保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,承担更多的风险,也需要更加谨慎和理性。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