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欧班列:繁荣背后,地方混战下的隐忧与突围
中欧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:繁荣背后的隐忧与突围
重庆突围:从长江水道的无奈到“渝新欧”的豪赌
重庆,这座被长江和嘉陵江环绕的山城,地理位置乍看优越,实则深藏着对外贸易的先天劣势。想当年,重庆的外贸物流,如同被困在迷宫里的老鼠,要么选择“向东绕海”,忍受漫长的运输周期,要么豪掷千金走空运,硬生生被高昂的成本扼住咽喉。外向型经济?在那个年代,对于重庆来说,几乎是水中月镜中花。
2011年,“渝新欧”的横空出世,与其说是水到渠成,不如说是一场胆大包天的豪赌。为了把那些娇贵的笔记本电脑,以及其他电子产品,赶在市场热度消退前送到欧洲消费者手中,重庆咬着牙,硬是从团结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站,开出了第一趟中欧班列。这趟班列,与其说是运输线,不如说是重庆人打破地理宿命的决心书。
不得不承认,“渝新欧”的确改变了游戏规则。原本需要一个多月的航程,被硬生生缩短到了16天,成本也降到了空运的五分之一。按照“通道带物流,物流带经贸,经贸带产业”的美好设想,重庆似乎找到了点石成金的钥匙。电子产品、医药产业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,蜂拥而至,产值蹭蹭上涨。团结村这个昔日的四等小站,也摇身一变成了国际物流枢纽。
诸侯混战:中欧班列的“跑马圈地”与地方保护主义
“渝新欧”的成功,就像一块诱人的蛋糕,引得各路诸侯垂涎三尺。成都、武汉、郑州……谁也不甘落后,纷纷亮出自己的“中欧班列”牌匾。2016年,国家层面终于意识到这股野蛮生长的势头,试图统一品牌,规范市场。然而,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2017年开始,中欧班列进入了疯狂扩张期,到2019年,全国竟然有60多个城市开通了中欧班列。
这场面,与其说是百花齐放,不如说是群魔乱舞。表面上,大家都在积极响应“一带一路”的号召,实际上,争夺铁路资源、抢夺货源的戏码,每天都在上演。为了保证开行数量,一些地方政府不惜重金补贴,甚至不惜跨区域“挖墙脚”,用更低的价格吸引货主。说白了,就是一场地方保护主义的变相呈现。
中欧班列,原本应该是一个高效、便捷的物流产品,却被硬生生变成了地方政府的面子工程。为了数据好看,为了政绩考核,不惜牺牲产业发展的长期利益,甚至影响了中欧班列的整体形象。这种“内卷”,除了消耗纳税人的钱,究竟给谁带来了真正的好处?恐怕只有那些靠补贴才能生存的“僵尸班列”自己心里清楚。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